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站中心 > 粮食行业 > 行管科

大余县:突出产业全覆盖 实现脱贫可持续

作者:方仕萍      文章来源: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6-11-15 15:30:24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大余县紧紧围绕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立“二年脱贫、三年巩固”的工作目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核心动力,以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确保“摘穷帽、拔穷根”,实现“脱贫不返贫”,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每位贫困户依托产业扶贫平均收入达3000元,全县顺利脱贫23%(5257人),预计2016年将脱贫9886人,贫困村退出12个。

突出干部服务,结对帮扶全覆盖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生力军、主心骨作用,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级党员干部职责任务,用心、用情、用力开展结对帮扶,在全县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员干部帮扶网络。

每个干部都有“责任状”。健全扶贫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由各乡镇、各帮扶单位向县委、县政府签订责任状,各乡镇村委会向当地党委签订责任状,将扶贫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乡镇、部门和单位,落实到每一个扶贫干部肩上,确保帮扶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建立了“县领导联系乡镇分片包村、乡镇领导包村、县直单位定点扶持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帮扶机制,按照“532”模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即:县领导结对帮扶5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2户),全县落实了128个单位2728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了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双向全覆盖”。同时,结合“党建+”工作,把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作为“两学一做”的重要的内容,在全县党员与贫困户中建立对接关系,实现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全覆盖,形成了“大扶贫”格局。

每个干部都有“线路图”。狠抓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各个环节,按阶段、分年度、分批次稳步推进,确保精准扶贫“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年度脱贫计划;明确脱贫目标;明确脱贫措施;明确脱贫责任;公开脱贫承诺。强化走访问计,为全县108个村(居)分别配备两辆扶贫电动自行车,组织全体帮扶干部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在贫困户家中至少吃一餐团圆饭,与贫困户劳动一次,做一件小小的好事实事,与贫困户共同学习一次优惠政策,在传统节日发一次问候信息),有效增进了干部与贫困群众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促使帮扶干部准确掌握贫困群众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和发展意愿。在年初,扶贫干部与每位帮扶对象通过共同商议,确定了具体的发展产业、投入和措施等方案。大规模、全覆盖、深层次的调查摸底行动,为全县确立主导产业、出台扶贫政策、进行分类施策打牢了扎实基础。为每一位贫困户和帮扶干部印发了《一本通》,方便农户了解产业扶贫政策,明确扶贫项目有哪些、怎样干、找谁办等问题;每位帮扶干部根据帮扶进度,详实记录帮扶纪要、帮助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和金额。

每个干部都有“时间表”。围绕脱贫任务,算好时间账、目标账,确定了明确的完成时限。2015年的基础上,2016年、2017年全县计划分别脱贫9886人和7659人,贫困村计划分别退出12个、10个,到2017年底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所有贫困村退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发展条件的轻度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全县人均水平的70%左右,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水平的50%左右,实现基本脱贫;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县帮扶干部根据脱贫计划,进一步细化帮扶贫困户年内完成事项,明确进度和预期效果。同时,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今年,县委先后组织召开8次专题会议、4次座谈研讨会、10次调度会,研究调度精准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工作。实行每季一督查、每月一暗访的明察暗访机制,成立5个明查暗访组,对全县各乡镇、各帮扶部门单位和帮扶干部不定期不打招呼开展督查,将产业脱贫工作考核列为全县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有力有效推进了脱贫工作进程。

突出政策引导,产业支持全覆盖

大余县坚持在政策上倾斜,工作上支持,财力上投入,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主导产业,引导各类资源流向贫困村、贫困户,构建高效、长效、全覆盖的产业扶贫体系。

规划引领。始终把产业规划科学作为最大的效益,作为破解贫困现状、实现长期效益的指导性纲领。在推进扶贫产业规划中,充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资源要素、区位条件等多重因素,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区域特色。按照“抓大育小,助强扶弱,变差为优的思路,坚持“产业优、基础好、辐射强、效益佳”的原则,确立了花卉苗木、油茶、生猪、板鸭、乡村旅游、养蜂、蔬菜、光伏、竹业、果业、豪猪等十一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花卉苗木、板鸭、乡村旅游等是大余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其中,花卉苗木面积已经突破1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板鸭年生产达300万只,“南安板鸭”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乡村旅游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按照每项产业至少建立十个以上基地每项产业带动300户以上贫困户每个贫困户发展1-4个产业的要求,目前,全县打造了109个产业基地,有5380户贫困户捆绑在产业上(其中花卉苗木产业有835户,油茶产业有238户,生猪产业有350户,鸭产业有560户,乡村旅游产业有800户,养蜂产业有659户,蔬菜产业有800户,毛竹业有753户,果业产业有206户,豪猪产业有121户,光伏业有58户),贫困户产业捆绑率达100%,在产业基地务工贫困户达1451人。二是注重产业布局。对全县的扶贫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在突出本地传统、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分片区、有重点地进行产业安排,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格局如,樟斗、新城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种植,高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黄龙南安、浮江等乡镇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新城、池江、青龙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商品蔬菜、生猪、白鸭等产业吉村、河洞、内良等乡镇为重点,做大毛竹产业。同时,在全县各乡镇分别打造了1-3个乡村旅游点,全县共建成乡村旅游景区22处,正在成线打造“百里乡村旅游长廊”。三是注重标本兼治。在制定产业脱贫计划中,既扶持贫困户发展养蜂、豪猪、蔬菜、养鸭等“短、平、快”产业,能够短期内迅速见效,又鼓励贫困户发展油茶、脐橙、乡村旅游等“长、远、稳”产业,真正做到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持续“造血”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如,浮江乡双田村以打造“三月三”景区乡村旅游点为契机,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花卉、开农家乐、农闲务工等途径,拥有了依托景区长期脱贫增收的保障。同时,利用景区内丰富蜜源建设养蜂基地,鼓励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贫困户当年即可产出蜂蜜寄放在景区售卖,形成了景区和贫困户共生共荣的产业扶贫新路子。目前,全县利用景区等优越的生态优势发展养蜂产业,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增收20000

政策激励。出台一系列扶贫政策,向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等主体倾斜,助推解决规模、市场、技术、劳力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制定《大余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大余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发展各类产业的补助标准、补助资金申报审批流程,对没有列出的其他产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补助;在全县的“1+1+29”扶贫政策体系中,密集出台了旅游、鸭业、生猪、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蜂、豪猪等专项产业扶贫政策文件,推动扶持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制定出台《大余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参与产业帮扶的,在土地使用、资金贷款、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各乡镇、帮扶单位、职能部门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产业扶贫政策,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政策高地,极大的鼓励了全县力量和各类社会资源投入产业扶贫发展中,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给予5000元的产业补助,对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进行补贴。如,贫困户养殖生猪年末存栏3头、年出栏6头以上的,给予每头补助100元;对养鸡、鸭、鹅年出笼100羽以上的,按每只5元进行补助;对种植食用菌1亩以上的,县里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乡镇还相应给予1200元的搭棚补助,等等。

资金保障。资金投入是扶持产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余县通过大手笔资金投入,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体量过小、效益低下、供需缺位等瓶颈,充分激发扶贫产业的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和经济效应。一方面,撬动金融扶贫杠杆。出台《大余县“产业扶贫信贷通”实施方案》,与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赣州银行、银座村镇银行共5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财政注入风险缓释金,按1:8的比例放大贷款,全年计划放贷1.79亿元。目前,已向2036户贫困户、12家企业、55个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4980.5万元,有力支持了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和龙头企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另一方面,全面整合各方资金对财政、扶贫、发改、农工部、农粮局、农业开发办、林业、交通、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相关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进行了全面摸底核查,制定出台了《大余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到项目资金尽可能向贫困村集中安排、向贫困户集中倾斜。据初步估算,今年整合上级项目资金、提供财政担保资金、建设扶贫车间和标准厂房财政资金等各类资金,合计约1.26亿元。对整合的资金使用,坚持瞄准贫困、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发挥扶贫效益。如,大余县有全国最大的豪猪养殖基地,目前存栏超过1.6万头,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在探索豪猪特种养殖方面大余县设立专项产业资金,对养殖豪猪年出栏10只以上的贫困户,按200元/只的标准进行补助,贫困户养殖每户只需圈养20头,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或者以产业贷款5万元入股养殖,年分红可达3600元,这种通过基地捆绑养殖的模式,可带动1000-2000户贫困户脱贫。

突出模式创新,利益联结全覆盖

大余县从激发扶贫内生动力着手,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变 扶持到户效益到户创新三种帮扶模式,在市场主体与农户间形成股份分红、利润返还、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紧密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实现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

自主发展。充分尊重贫困户发展意愿,对于有产业发展能力和基础的贫困户,鼓励由农户自主发展种养殖、加工业等各类产业项目。大余每年列支不少于1600 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户实行以奖代补,并由贫困户自主使用和管理扶贫援助资金,同时,由企业牵线扶持引导农户产业发展。一大批贫困户以补助资金起步,发展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包头等产业两年来,大余县补助零星发展产业贫困户2629户1500万元

龙头带动。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着力培育和引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大型经营主体,充分挖掘龙头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发展主导产业,实现“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农户”。通过采取“公司+扶贫对象、合作社+扶贫对象、基地+扶贫对象”等方式,让贫困户、散户与龙头企业结成生产联盟,由龙头企业把分散生产的农民进行有效组织,整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大余县引进培育温氏畜牧、牡丹亭花生、润盛园艺、南安板鸭、赣源板鸭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为全县贫困户带来极大实惠。大余县黄龙花卉苗木基地,第一期集中连片面积近5000亩,基地有8家企业,4个大型花卉苗木基地,带动周边 116 户贫困户参与发展花卉苗木,同时吸收长期务工 100 多人。全县有 55 个公司、合作社、基地共辐射带动了 1100余户贫困户。

入股分红。探索实施了扶贫要素股份合作制,对无产业发展能力贫困户的扶贫要素进行量化梳理,如劳动力、土地、山林、补助资金、产业信贷通资金等等,由龙头企业、基地或产业大户采取入股、租赁、雇佣、转包、代种、托管等多种形式进行吸纳、流转,实行捆绑式产业帮扶,贫困户摇身成了“股东”,获得固定分红等稳定收入,并有效规避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如,大余县“公司+农户”信贷模式,使500多户自身无法贷款(无劳动能力、无法自己发展产业或无产业项目等)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到章源集团、水龙集团、南安板鸭公司等龙头企业,每年稳定分红可达3000元以上,此模式在使贫困户受益的同时,还极大推动了丫山乡村旅游示范区、南安板鸭扶贫示范基地、赣源板鸭厂扶贫示范基地等扶贫基地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互惠共赢。